当前页面: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建研院智能监测助力“朝阳站交通枢纽工程”屋面钢结构滑移顺利完成

时间:2023-08-29           浏览次数:639

 

6月27日上午11时,由北京建工集团承建的北京朝阳站交通枢纽工程钢结构屋盖历经29小时、共计170米的“空中漫步”顺利实现滑移就位。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单层网壳体系滑移距离最长、难度最大的项目。标志着北京朝阳站交通枢纽项目正式实现结构封顶。北京建工建研院智能监测团队实时进行数据监测,为工程顺利完成提供了技术保障。

 

滑移就位缩短数月工期

从北京朝阳站的高架候车厅向外望去,西广场一侧的朝阳站交通枢纽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从高处看,枢纽中央的地下换乘大厅一览无余,周围一层层平台错落有致,仿佛一座即将完工的“地下城”。记者注意到,就在施工区域正中央的空中,搭起了4条平行的滑轨,一座巨大的钢结构屋顶“骨架”,正沿着滑轨从南向北缓慢移动。

 

 

由于时间紧工期重,工作面交叉涉及比较多,为了加快整体工程进度,朝阳站交通枢纽在搭建屋盖时,放弃了传统的散拼施工方式,而是预先将屋盖钢结构构件拼装完成,再通过滑移让屋盖“归位”。“屋盖组装在南侧的施工场地进行。组装的同时,枢纽的地下结构同步完成施工,这样避免了相互干扰,缩短了数月工期。”北京建工朝阳站交通枢纽项目负责人介绍,相比散拼吊装施工,整体滑移的难度更高,但效率也大大提升。

 

12个顶推点偏移不超5厘米

 

6月26日早晨7点,朝阳站交通枢纽屋盖滑移工作正式开始。4条滑道上的12个顶推点同步发力,通过液压爬行器,将这座重达3200吨的钢结构,缓慢地从工地南侧推行到换乘大厅的正上方。

由于屋盖采用了薄型网壳钢结构,整体跨度大,如果滑移时受力不均,易形变。在滑移过程中,4条滑轨的移动需要保持高度的同步。为此,每个顶推点的位移误差需要保持在5厘米之内。在滑移过程中,北京建工建研院智能监测团队实时进行数据监测,对易损杆件进行应力监测,采用高速摄像机对4条滑轨的同步性进行实时监测,并针对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避免了滑移过程中的偏移、“卡轨”现象,确保了整体施工安全平稳有序进行。 经过约29小时的滑移,朝阳站交通枢纽屋盖顺利就位,为下一步开展室内、幕墙及屋面部分的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