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劳模任海波:云端筑梦的科技先锋
大家好!我是来自建研院的任海波。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城市的天际线,会看见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不断刷新着城市的高度。而在高楼大厦的建设过程中,有一种超高层施工利器——液压爬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稳稳地带着模板向上攀爬,让高楼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我就跟着液压爬模一起,一直“扎根”云端,与城市建设同频共振。
初入职场,我便幸运地赶上了建研院承接北京市科委课题的契机,投身于我国首项液压爬模技术的自主研发浪潮之中。我白天埋头学习技术,晚上阅读晦涩难懂的外语文献。设备试验考核中,现场40度高温,我与工人师傅并肩作战,每天12个小时搬运、调试几十个重达50公斤的爬升箱,几天下来肩不能抬,走路打颤。经过两个月的调试,我们自主研发的爬模技术顺利通过了全部检测,重达百吨的设备像“钢铁侠”一样沿建筑墙体自主爬升起来。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这项自主创新技术。
2005年,浏阳河洪山大桥开工建设,索塔倾斜角度达到58°,高度达151米,是当时世界上倾角最大的斜索桥,采用传统施工方法非常困难。一位专家对我说:“这个工程可是块硬骨头,你们要是能完成可真是技术大拿了”。是挑战更是机遇,我意识到如果爬模技术能够完成这项“异类”工程,势必会对传统工艺有跨越式的推进。我马上住进了现场,大脑每天像高速启动的马达,平均每天出图十余张,两个月的研发周期,我完成了数百张设计图纸。终于,我们成功研发了国内首项超大角度液压爬模斜爬施工,一举突破了斜向自动爬升的技术空白,施工方法获得国家级工法,爬模技术一下打开了新的市场局面。
之后我们主动出击,接连中标全国各地的超高层建筑。我们根据“难奇特”工程需求,不断推进技术更新迭代。
2017年,我带领团队承接了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工程,该工程建筑高度438米,是中国施工企业海外承建最高建筑。拿到施工设计图,我有点懵,满图的欧洲标准和我们日常应用的完全不同。而更严峻的挑战在于,工程核心筒内结构横向截面呈现连续变化态势,如果采取常规工艺,庞大的设备要在高空进行局部拆改,其难度和危险性之大可想而知。
我们反复琢磨了好久,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开发一个有横向自调节功能的整体钢平台技术。这一创新,让承载力大幅提升,200吨钢筋都能稳稳撑住。施工时,顶上一层,建一层,钢平台还能随着截面变化自动调整,施工无需停顿,既安全又高效,最快的时候两天半就能盖一层,被央视财经频道报道为“一带一路”上的“中国速度”。
我们的智能建造技术不仅是缔造施工速度的“高空舞者”,还是开掘地下空间的“施工神器”。
2020年,我带领团队挖掘城市深度,研制国内首台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智能装配机。我们针对综合管廊、地铁等城市地下空间施工特点,提出大型预制构件现场自动流水化安装施工关键技术,开发完成我国首台大型构件智能运装机,实现承载百吨级构件远距离自动跟踪运输、近距离精准对位、支撑装配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
在将军府东路综合管廊中,运装机从数百米外的吊装点稳稳“背”起60吨的构件自动“走”到基准位置,像长了一双眼睛严丝合缝安装到位。过去需要 30 多个工人一个多月才能完成的百米管廊施工,现在仅需3个工人10天就能完成,填补了行业空白,成功打造我国首项全机械化施工的综合管廊项目。被北京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成为智能建造领域的标杆案例。
云端筑梦,地下探秘,我们的技术上天入地,诠释着智能建造的无限魅力,托举一座座城市新地标拔节生长,以更强韧的身姿屹立在越来越高的天际线上。从100米到200米,再到500米,我们一次次刷新城市高度,累计施工高度三万米。我们用辛勤和汗水诠释“建德立业 工于品质 和合共进 不断超越”的建工精神,用责任和担当助力“中国技术”站稳在世界超高层建筑之巅。
这是属于创新者的时代,每一道被攻克的难题都是在重构未来的坐标。我和我的团队,将手持创新的火种,在时代的画卷上奋勇书写,镌刻下新时代创新发展最硬核的注脚,让“中国技术”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