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科技创新探索“智慧爬模” 建研院三大“利器”助力360米超高层项目跑出“加速度”

时间:2020-06-22           浏览次数:1,996

       近日,在济南在建第二高楼——济南平安金融中心360米超高层项目建设中,建研院机电所应用前沿技术,对液压爬模体系进行了再创新,自主研发出“可直升平台顶层的施工电梯”“可带布料机同步爬升的‘新型载重钢平台’”“可实时监测台体应力情况变化的爬模监测系统”三大“利器”,助力工程建设跑出“加速度”。  

 

       济南平安金融中心项目位于济南CBD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域,建筑面积约23万平米。项目建成后,是集5A甲级办公楼、五星级酒店、商业购物中心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是未来济南中央商务区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济南打造山东省金融中心的主要空间载体。

 

        由于济南平安金融中心工程体量巨大,项目部共布置98个液压爬模机位(之前最多为66个机位),顶层堆载面积高达720平方米,可承载360吨施工物资,体量可谓是爬模项目中的巨无霸。在这三项技术“法宝”的帮助下,施工速度未受影响,仍可实现4天半完成一层。

 

 

巧妙连接,施工电梯直升平台顶层

 

       施工现场,几名工人推着满满一车预埋套管进入施工电梯,按下按钮,再开门时已直升到平台顶层,他们轻松地推车走出电梯,直接把建材放到指定堆料区域。“坐这部电梯省力多了,我们再也不用肩挑手提爬楼梯了!”

 

       在传统技术中,布置于核心筒内的的施工升降机梯笼无法穿过爬模到达爬模顶部,只能到达爬模的底部。施工人员不得不拖着重重的建材在斜坡或楼梯上步行,效率低,风险高。

 

       建研院此次在该工程中应用了一种电梯井内施工升降机与爬模的连接结构使施工升降机的导轨可以高于爬模上架体的顶部位置。这样一来,当施工升降机位于核心筒内截面狭小的电梯井时,梯笼可以穿过爬模,运载施工人员及物料直接到达爬模顶部。这一创新结构便捷、安全、稳定,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并顺利进入审查阶段。

 

 

提升承重力,“新型重载钢平台”携液压布料机同步爬升

 

     平台顶部,红色的布料机犹如两台庞然大物,稳妥的站立在布料机钢梁上,安装就位之后,这两台“大家伙”可随架体同步爬升,无需再被塔吊“吊来移去”。

 

      为保证工程进度,总包方要求布料机通过特殊钢支架固定随爬模一起爬升。建研院机电所技术人员在第三代爬模产品的基础上,对承力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出的新型产品“新型重载钢平台”。该产品顶层平台承重能力提升显著,自重18.6吨的施工平台在满足堆料500kg/m2的基础上,仍可携带单支点最大垂直支反力81.71kN的液压布料机同时爬升,这在国内属于首次应用。

 

      “新型重载钢平台”携液压布料机同步爬升,保证了核心筒内外全爬可实现全立体交叉式作业,所有施工工在空间上分离,在时间上重叠,避免了因为工序的相互制约而产生的时间浪费,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天眼”监控,爬模施工全过程有据可循

 

       打开手机APP,建研院工程师庞天舒的手机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东南西北”四个架体监测点的应力数据。“如果发生异常,监测系统会马上发短信到我的手机上进行提醒。”

 

      建研院机电所与结构健康监测工作室强强联合,研发出爬模监测系统,这也是“智慧”爬模技术的核心所在。监测技术与爬模的结合,犹如高空中的一双“天眼”,可以得到爬模架体爬升、施工、停工等工况下的结构应力、载荷分布等情况,可得到现场施工实时录像,使爬模施工全过程有据可循,大大提升了爬模施工的安全性。

 

      在该工程中,技术人员通过在关键部位布设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器、监控仪器等设备,将现场采集数据统一发送到后台服务器,通过云计算及处理后反馈至App端,施工人员、管理人员通过App客户端可以及时、准确、直观地了解架体施工、使用情况。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建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研院智能化安全监测技术,将传统建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结合,推进技术联合创新。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优化结构设计,确保施工安全,可对爬模设备进行应用全寿命监控,推进了建筑施工专用设备的信息化水平。对超高层施工向智能建造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