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研院第八届“青年岗位能手”风采展示
2024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推选、表彰在建研院改革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青年,建研院开展第八届“青年岗位能手”评选活动。经过综合评定,张维廉、李冬冬、卫启星、王向、李薇薇、李子超6人荣获建研院第八届“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希望全院青年学习他们奋发有为、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为打造技术一流、特色突出、品牌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青春力量。
1、张维廉 结构所空间部工程师
32岁,硕士研究生,工程师,2018年8月参加工作。曾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特等奖1项,中国钢结构协会一等奖2项,中国钢结构协会技术创新奖1项,中国技术创业协会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技二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7篇。负责和参与了众多国内外的大型复杂预应力项目,全面负责乌兹别克斯坦奥林匹克城自行车馆项目,不畏艰苦的作业条件顺利完成项目履约,进一步巩固了建研院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负责和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将传统的预应力施工和新技术相结合,开发和运用BIM技术、有限元仿真技术,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效率。
2、李冬冬 机电所党支部委员、技术研发工程师
32岁,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一级建造师,青年突击队队长。专业扎实,入职不到一年可独自完成工程初步方案设计,出图效率高,技术精准。工作近十年,参与完成60余项工程项目方案设计,助力爬模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市场推广。作为技术骨干先后完成了智能液压爬模、综合管廊及地铁预制构件自动运载机、工具式智能卸料平台技术的研发,作为技术主持人提出并完成施工电梯无缝对接爬模装置、超宽平台大角度斜爬技术等多项创新课题,。累计获得十余项科技成果,其中8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获得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协会级科研奖励5项。
3、卫启星 智能所运维部主任
34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6项,参与编写并出版《BIM应用案例分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与BIM技术应用》。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施工模拟、漫游动画、三维扫描、BIM技术培训、三维可视化开发等工作。带领团队完成大型公建、体育场馆、特种结构等二十六个BIM项目。曾参与国家级项目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的BIM技术实施工作,建立了“天眼”项目的主体结构BIM模型及漫游展示动画。独立建立2022年世界杯鲁塞尔体育场屋盖结构的高精度BIM模型,累计创造产值达513万余元。
3、王向 经营管理部法务专员
34岁,硕士研究生,持有法律职业资格证、公司律师证。从事法律风险防控、处理、总结的全过程管控工作。曾荣获2017年度集团法律事务系统普法先进个人。研究并建立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制定《合规管理办法》《合规行为准则》《合规审查管理办法》三项核心合规管理制度。针对不同合作场景,采取一系列管控措施,包括制定支出类合同范本、编制收入类合同的《合约审查指南》等,管控全程法律风险。在5件破产类案件中,管理共计1300万元债权。入职以来累计代理案件17件,标的额1960余万元。其中,面临更大挑战的被诉案件,经庭审胜诉率为100%。
5、李薇薇 检测所工程结构中心工程师
29岁,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公路水运检测师。作为项目负责人,以高质量的技术报告、优质的服务态度,得到甲方的高度认可,赢得后续合作机会,如北京某部队房屋安全鉴定项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房屋安全鉴定项目、国网北京市变电站房屋安全鉴定项目等。2023年“7·31”北京暴雨,作为骨干力量加入北京市住建委组织的受灾房屋应急评估工作。在道路冲毁、通信中断的灾后现场,迎难而上,保质保量完成每一栋房屋的安全评估。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负责院青年科技基金1项。
6、李子超 检测所司法鉴定中心工程师
29岁,硕士研究生,先后取得建委备案安全鉴定人员、试验员、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等检测鉴定技术证书。负责及参与了310余项司法鉴定及检测项目,累积项目额达700余万元,涉及专业包含暖通、给排水、电气、防水、结构、装修、日照、采光、噪声等。参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7·31”水灾受损房屋结构安全应急评估工作,奋斗在工程第一线。负责出具的60余份司法鉴定报告采信率为100%,咨询报告均受到甲方好评。通过对典型鉴定项目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概况总结,形成科研创新成果,先后发表论文2篇,取得专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