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创新工作

王泽强创新工作室

时间:2019-05-27           浏览次数:3,856

创新BIM应用为企业赋能

建研院以创新促高质量新发展

       

       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上,建研院“BIM系统软件开发及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创新应用”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荣誉的背后,是项目团队锲而不舍的辛勤付出,是连续5年时间不断的实践积累和技术创新。这支队伍就是王泽强带领的预应力空间钢结构创新工作室。

 

完成国内首个

基于BIM的三维可视化监测系统

      几年前,在徐州奥体中心项目中,王泽强团队遇到了难题:设计该体育场采用的大开口索承网格结构在国际上属首例,结构形式新颖,节点构造复杂。为此,王泽强团队决定采用结构健康监测手段,以保证施工与使用期间的安全。但这时,新的难题又出现了,一方面,由于是新结构形式,没有可以参考的模型,模型的建立只能凭借团队经验“创造”出来;另一方面,现有的监测平台不能满足工程的高要求,比如,在监测中对数据的获取效率不够高,或是非专业人士看不懂相关数据等问题。虽然困难重重,但王泽强团队丝毫没有退缩,“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王泽强当即决定先建立模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软件的二次开发。

     时间不等人。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出模型,团队4人分块建模,凭借着“拼命三郎”的精神和相互的默契配合,团队仅用10余天的时间便完成了新结构的模型建立。模型成功建立后,王泽强带领团队马上着手进行软件的二次开发工作。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与完善,团队成功自主研发了BIM模型轻量化软件,并在原有监测平台成功进行了二次开发,保证了模型与监测平台的良好融合。最终,团队完成了基于BIM的三维可视化监测系统,这也是国内首次将BIM技术应用到监测平台中。

     目前,建研院已基于BIM平台成功开发出多元层次管理系统,将BIM技术从单一微观技术管理层面拓展到中观项目管理和宏观企业管理层面上来。与之前相比,此系统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优势更加凸显,已应用于500m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FAST)、卡塔尔东部路桥建设项目等百余项大型工程建设中。

 

弘扬工程师文化

打造具有活力的创新团队

      BIM系统软件在工程项目中的创新应用,离不开建研院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在对BIM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建研院开发团队不断壮大,除了原有工程师外,还引进了BIM相关专业人士,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工作团队。原有结构工程师和BIM专业人员相互协同,在软件的开发中将工程实际应用与BIM平台充分结合,以信息化管理应用目的为导向,充分发挥人才专业特长,激发创新活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弘扬工程师文化,鼓励全院职工,特别是青年人才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是建研院在人才培养上的优良传统。建研院设立了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库,按照人才的综合素质分为院特级、院高级、院一级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员在岗位晋升、人才培养等方面享受相应的优待;印发了“产业孵化型创新工作室”创建与管理办法,具备条件的优秀科技人才均可申请工作室,成功申请的人员可以享受“项目收益分成”的奖励激励机制,还将享受院内无偿拨付的扶持发展资金,用来促进各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在BIM人才培养方面,建研院人力资源部邀请专业工程师,组织开展各类BIM技术学习与交流活动,内容涵盖BIM建模、动画制作、平台开发及三维扫描等方面,并进行软件操作的培训,使200余人次受益。建研院还特别设立了青年科技基金,鼓励青年科研创新,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每年举办青年专利大赛、青年岗位能手评选等一系列竞赛活动,激励青年人才岗位建功、争当先锋。培训和竞赛活动的举办,搭建了技术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平台,更让BIM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新的思路及想法也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建研院已有近20名职工获得了“BIM应用设计师”“BIM咨询师”岗位证书。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建研院的工程师们将继续坚定信念、拼搏进取,在BIM技术及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永攀高峰,为建筑业的信息化及智能化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