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创新力量 | 科技质量突出贡献集体——北京建工建研院

时间:2023-06-16           浏览次数:1,340

高科技织就“冰丝带”天幕、自主研发国内首套爬模监测系统、全球首例“超大跨鱼腹式索网结构”亮相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以创新探索为先,以实践应用领航,聚焦低碳建筑、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信息化、智能化与智慧化等领域,勇攀高峰、奋发进取,取得了一项项“之最”“首创”。5年来,取得专利125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部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主参编标准规范50部,取得北京市级工法2项,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谱写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他就是北京建工集团科技质量突出贡献集体——北京建工建研院。

 

工艺创新  不断刷新“高度”

424米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工程、500米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工程、360米济南平安金融中心工程、200米世界最高异形中庭的北京丽泽SOHO……一个个超高层地标性建筑背后,是北京建工建研院以工艺创新不断突破的“新高度”。

 

 

“奋斗在城市天际线上的建工人。”北京建工建研院团队这样形容自己。在360米高的济南平安金融中心工程中,团队将监测技术与爬模技术有机结合,在关键部位布设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器、监控仪器等设备,将现场采集数据统一发送到后台服务器,通过云计算及处理后反馈至APP端,施工、管理人员便可及时、准确、直观地了解架体施工、使用情况,犹如在高空中安了一双“天眼”,使爬模施工全过程有据可循,大大提升了爬模施工的安全性。

 

近年来,北京建工建研院持续在建筑“高度”上钻研技术,先后研发出国内首套商用液压爬模安全监测体系、智能化集成钢平台技术及施工升降机直达爬模平台技术、工具式液压爬升钢平台技术等,多项技术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智能建造系列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全国百项超高层建筑施工中,为“难奇特”工程提供了专业高效的解决方案,被誉为保障施工平安的“钢铁侠”,充分展现了北京建工建研院在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的强大实力。

 

精耕细作  追求极致“精度”

“始终怀着一份家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初心,踏踏实实做好技术研究,认认真真打造精品,实现强企报国。”北京建工建研院以技术为驱动,聚焦预应力钢结构、结构监测等研究应用,不断在建筑“精度”上追求极致。

 

 

走进国家速滑馆,抬头而望,是一块采用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的“天幕”,而为“天幕”编织提供技术支撑的,正是北京建工建研院。

 

“由于每根钢索都有几吨重,只有通过合理的张拉,才能织成一张网。”如何平衡提升张拉过程中拉索产生的拉力,确保大面积、大吨位索网张拉成形过程中的环桁架结构稳定,是北京建工建研院团队面临的极大挑战。面对“牵一发动全身”的复杂结构,团队对张拉耳板、提升张拉工装等影响索网张拉的关键节点和要素进行了深化设计,确定了“低空组装、整体牵引提升就位”的索网施工张拉方案。最终历时4天,北京建工建研院团队成功实施了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屋面索网结构张拉,填补了国内首个大吨位、大面积、超大跨度单层正交索网同步张拉的技术空白。

 

 

在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领域,北京建工建研院团队在国内已有多项工程实践,但还未输出到国外,直到团队承接了卢赛尔体育场柔性索网屋盖施工的任务。该体育场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主体育场和决赛场,屋面造型为双曲面,主索网是全球首例超大跨鱼腹式双层轮辐结构,被业界公认为目前世界上同类型索网体系中跨度最大、悬挑距离最长、结构最复杂、设计标准最高的索网屋面单体建筑。鱼腹式结构的一大难点就在于“鱼尾巴”和“鱼身子”连接处,这使跨度278米、重达2300多吨的索网结构,在最终连接固定到钢结构之前都是一个不稳定结构。为攻克这一难题,北京建工建研院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历时2年多进行施工数据仿真计算分析与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了“单层支撑架、组装上下环索,整体提升径向索桁架,计算机同步控制张拉”的方案,并以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同步控制系统为张拉保驾护航,最终成功攻克了全球首例超大跨鱼腹式索网结构施工难关,让“金色之碗”的设计从蓝图变为现实。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成功。北京建工建研院在千万次的试验中默默耕耘,在无数次的计算中追求极致,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力量。

 

科技赋能  留住城市“温度”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是党和国家赋予国企的光荣使命。北京建工建研院始终牢记首都国企使命担当,秉承工匠精神,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保留、传承中华古典建筑精髓,留住美好记忆,让城市更有温度。

 

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机修车间,根据新的改造设计要求,不仅要承担会展中心的职能,还要保持老建筑的原汁原味。改造中,北京建工建研院将“一种砌体建筑竖向无粘结预应力抗震加固结构”专利应用其中,不仅使木屋顶每平方米的承载力提高了200千牛,可供灯光、通风、音响等现代化设施的吊装,更保留了清晰的木质原貌,实现了“修旧如旧”。

 

 

北京建工建研院团队还承担了北京颐和园、景山公园、北海公园、中国园林博物馆、天津潮音寺等数百个古文物建筑的安全性检测鉴定和健康监测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古文物建筑检测鉴定经验。通过这些项目,北京建工建研院以点带面,建立了古建筑结构健康鉴定系统,为文物古迹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科研之路永无止境,美好城市的建设永远在路上。北京建工建研院将继续以大国工匠的执着坚守攻坚克难,以满腔赤诚打造时代精品,在传承接续中扬帆远航。